全国统一服务热线

400-8270-789

问题解答 当前位置: 首页>新闻资讯>问题解答>我国古代的沐浴习俗

我国古代的沐浴习俗

来源:环球水环境工程-http://www.shandonghuanqiu.com时间:2016-04-23 16:55:23关注:

我国沐浴历史悠久,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沐浴的记载,也是目前我国古代最早的关于沐浴的记载。《周礼》中也有“王之寝中有浴室”的记载。到春秋时期,古人已开始使用专门的设备来洗澡了。

当时沐浴不仅是单纯的洁净身体那么简单,沐浴是一种礼仪,跟祭祀有关。不同人的等级不同,沐浴用具和浴汤所加材料也不同。

西周时期的沐浴礼仪逐渐成为定制,沐浴被视为隆重的礼仪先奏,祈神祭祖之前都要沐浴净身,表示内心洁净虔诚,称为戒,亦称斋戒。

古代对如何沐浴也是有规定的,并不是像我们今天这样想洗就洗。《礼记·内则》曾对洗澡规定为:“五日,则燂汤请浴,三日具沐,其间面垢,燂潘请靧;足垢,燂汤请洗。”意思就是告诉晚辈,要每五天烧温水为父母洗一次澡,每三天烧一次温水为父母洗一次头。这期间如果父母脸上脏了,也要用淘米水为父母洗干净如果是脚脏了,则还是用温水洗干净。

浴堂多会引入温泉水

商周时期的人们在洗澡的时候就已经用到浴盆了。在李商隐《韩碑》诗句“汤盘孔鼎有述作,今无其器存其辞”里,“汤盘”就是商周第一位君主盛汤曾用的青铜浴盆。

商周以来,人们都会使用浴盆洗浴,不过在某些情况下会有很多人一起洗,因此就产生了人工浴池。人工浴池后来逐渐演变为浴室,《礼记·内则第十二》“外内不共井,不共湢浴”,其中“湢”就意为古代的浴室。

早期的人工浴池大部分都修建于皇宫和寺院,中国的佛教是从印度传来的,中国的僧侣也是严格遵循洗澡这一习规的。《南齐书》中提到的三卷《沐浴经》及《僧祗律》等经典中均有劝人多造浴室的文字,敦煌壁画中有描绘僧众洗浴的场面,都是洗澡习规的佐证。魏晋南北朝佛教兴盛,浴池的建造也与佛教紧密相连。洛阳宝光寺后院内就有巨石砌成的人工浴池,陕西扶风法门寺遗址曾发掘出当时的浴室。当时的浴堂仍然都是引温泉水。

西安市的华清池是我们所熟悉的温泉池,从周到唐的历代统治者,都视这块风水宝地为他们的行宫别院,大兴土木建造温泉宫殿。白居易《长恨歌》中“春寒赐浴华清池,温泉水滑洗凝脂”的诗句,不禁使人遥想当年杨玉环出浴时“侍儿扶起娇无力”的媚态。

沐浴是一种惬意的休闲方式

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展,公共浴池逐渐发展成了商业性的沐浴行业。浴堂行业被称为“香水行”,后来改成“混堂”。这个行业到了元朝发展更为迅速。因为蒙古人自古有洗冷水浴的习俗,所以当时还有很多澡堂可以提供冷水浴。

明清时期,扬州富商云集,休闲享乐的饮食文化和沐浴文化相当发达,当地有句俗语“早上皮包水,晚上水包皮”,也就是说早上吃早茶,晚上就泡澡。这已经成了淮扬的一大地方特色。在这些浴室里,除了有人给搓背修脚以外,沐浴完毕之后还可以品茶,食用时鲜果品,十分惬意。

澡豆到传统香皂

古人洗澡并不是单纯用水的,跟我们现代人一样,也会用到“香皂”一类的物品。在魏晋之前,人们洗澡大多用米汤和面汤清除油垢。南北朝时期,各种西方、南方的香料都被引入中原,一些贵族开始把豆面与珍贵香料混合在一起使用,希望借此让身上散发优雅的香气,这种洗澡用具被称为“澡豆”。

宋代由于浴堂行业的发展,出现了皂角这样的新鲜事物,也就是皂角树所结的果荚,具有去油的性能。用皂角混入到澡豆之中,凝聚成团,做成团块式的成品,在市场上售卖。当时浙江一带还有一种树木,荚果比皂荚更多油,因此被称为“肥皂”,或者“肥珠子”。

到清末西方的香皂传入之前,中国本土生产的传统香皂一直沿用宋朝的配方,在一些明清小说中,都会描述有钱人家使用传统香皂的情景。古老的澡豆也依旧会被人使用,只不过澡豆更多的是用来清洁去污,而传统香皂则更多的是滋养皮肤。

关键词: